10月20日,由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展怀带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慧武,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等组成的调研组深入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茶林共生基地、水产养殖示范区,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等方式,深入调研罗坑镇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推进富民兴村、生态文旅、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工作情况及帮扶成效,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落地。
调研组首先前往罗坑镇西牛塘茶林共生基地,详细了解杏仁香二代茶树移栽繁育、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的情况。基地海拔约610米,总面积615亩,地处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茶树与原生林木交错生长,形成了独特的立体生态系统。“基地周边远离村落、无农田,且无工厂等污染,生态环境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茶园的灌溉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完全符合有机农产品种植标准。”广东雪花岩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国清介绍。这种茶林共生模式,为罗坑茶大面积改扩种促进罗坑茶产业发展找到了新路径,同时带动了本地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近年来,罗坑镇出台《韶关市曲江区罗坑茶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创新构建“以茶养林、以林护茶”的复合生态系统。基地在保护野生古茶树资源的同时,2024年以来改扩种“杏仁香二代”古茶树苗103亩,累计种植茶苗约15000株。
随后,调研组转赴罗坑镇新塘村委新刘村小组,考察大刺鳅养殖试点项目及山塘养殖项目。“这个项目由广东省乡村振兴驻罗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引进,依托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技术支撑”,罗坑镇人大主席黄维胜介绍,“项目采用‘合作社租塘+村民养殖+集体受益’模式,聚焦苗种培育、水质调控等关键技术环节。”自今年5月27日投苗以来,在牟希东专家团队指导下,大刺鳅生长良好,平均体重已达150克左右,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成为“科研引领、产业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路径的成功实践。邻近的“鲩花1号”优质速生草鱼养殖基地同样引人注目。这个由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发的新品系,生长速度提升20%以上,体型修长,肠脂沉积少。基地投苗6000尾,预计产量2万斤,产值约15万元,展现了科技育种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据悉,新刘山塘是“鲩花1号”优质速生草鱼新品系养殖基地之一,由广东省乡村振兴驻罗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引进技术,罗坑镇新塘村党支部牵头村合作社具体负责运营,构建“科研指导—村级实施—集体收益”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罗坑镇优质生态水资源的优势,提升山区生态养殖效益,带动群众参与,助力村集体增收。
实地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在罗坑镇政府召开座谈会。会议由展怀副秘书长主持,与会人员就如何深化帮扶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据介绍,罗坑镇立足生态禀赋和产业基础,正全力推动茶、渔、旅三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协调解决的瓶颈问题。茶产业方面,罗坑茶虽已形成品牌效应,但产业发展仍受限于两点:一是品牌认证进程需加速,希望省层面协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罗坑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审查;二是科技与人才支撑不足,论证设立罗坑茶科研工作站,强化产学研合作与本土人才培养。水产产业方面,罗坑镇依托优质水资源和科研支撑,大刺鳅养殖试点成效初显。为推动产业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在省级渔业专项资金、政策和技术上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建设大刺鳅繁育示范基地。文旅产业方面,罗坑镇拥有丰富的生态与文化资源,但发展受用地制约尤为突出:一是省级重点湿地范围限制,还需要林业部门支持湿地范围调整;二是自然保护区红线约束,希望推动保护区规划科学调整;三是水库管理范围红线限制开发落地,盼水利部门支持将“罗漫月湾温泉度假景区”纳入省、市水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清单;四是品牌赛事资源缺乏,引荐优质专业机构及相关协会主持赛事运营,助力打造户外运动品牌。
罗展怀在座谈会上总结指出,这一轮乡村振兴工作队立足罗坑镇生态禀赋,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在茶产业提质、特色水产养殖等方面已初步实现破题。下一步,驻镇帮扶工作队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持续依托优质生态资源,积极推动以大刺鳅、清水鱼为代表的特色水产养殖项目,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茶产业发展要抓住关键环节,全力推进罗坑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工作,同步加快制定地方产品标准,以标准提升品质、以认证塑造品牌。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要善于在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做好文章,探索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有效统筹地方政府与帮扶单位资源,聚力推动相关文旅项目落地;要通过高水平宣传推介和科学规划,持续扩大罗坑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表示,将积极协调相关资源,共同推动罗坑镇产业项目加快进程、早见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孙慧武表示,珠江水产研究所将充分发挥在技术研发和产业规划方面的专业优势,坚持“科研引领、产业带动、农民受益” 的原则,为罗坑镇系统筛选并培育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势养殖品种。他指出,将通过持续投入专家资源和技术力量,持续发掘适合的项目,重点围绕大刺鳅、清水鱼等特色水产品,强化从苗种繁育到健康养殖的全链条技术支撑,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助力罗坑镇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生态渔业体系。
蔡伏青表示,罗坑镇正探索优质生态 “资源转产品、产品转价值” 的发展路径。广东广播电视台将以 “媒体 +” 优势从三方面赋能其振兴:一是借直播、专题报道等呈现罗坑农业生产场景,吸引大众关注,为罗坑 “画像”;二是主动策划催化文旅产品,鼓励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形成线上传播与线下引流的良性循环;三是履行省级媒体文化担当,以积极内容提升罗坑美誉度与影响力,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媒体动能。
一起参加调研的还有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江帆、韶关市曲江区委副书记、区长肖烈南、韶关市曲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长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黄志斌,以及曲江区、罗坑镇有关领导、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全体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