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国际鳗鲡产业发展论坛暨“一带一路”国家鳗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大会由国家鳗鲡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集美大学主办,由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支持。来自中国、缅甸、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纳、卢旺达等国内外相关院所、专家、企业代表3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为鳗鲡产业发展献言献策。珠江所作为此次大会的协办单位,并被聘为“一带一路”国家鳗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珠江所水产养殖与营养研究室主任谢骏研究员、王广军研究员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于8月22日参加了“一带一路”国家鳗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
在国际鳗鲡产业发展论坛上,王广军研究员做了“Research advances on artificial breeding of Japanese eel”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王广军研究员认为,中国是最大的鳗鲡养殖国,鳗鲡养殖技术成熟,产品的深加工程度高,但由于鳗鲡属的鱼类目前还未实现人工繁殖,所养殖的鳗鲡苗均通过捕捞获取,这不仅破坏自然资源,而且对于苗种的供应也极不稳定。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世界鳗鲡业的健康发展,开展鳗鲡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实现鳗鲡的人工繁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接着介绍了国内外鳗鲡人工繁殖的概况,特别是日本于 2010 年,实现了鳗鲡的全人工繁殖成功。但由于其所获得的鳗苗数量很低,苗种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成本也很高,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随后介绍了珠江所在鳗鲡人工繁殖方面的进展,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比较。最后提出鳗鲡人工繁殖方面存在诸如产卵量和受精卵不高,仔鱼的成活率低等问题。建议从内外因加强研究要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来研究鳗苗的培育: 内因是卵子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外因是仔鱼营养、生态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