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托茜草养殖罗氏沼虾模式”是珠江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承担的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协调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与原斗门区海洋渔业局朱建洪局长共同为提高珠海市斗门区罗氏沼虾水产品质设立的项目。
罗氏沼虾是广东省主要的池塘精养品种之一。由于精养池塘放养密度高,投饲量大,养殖过程中极易出现水体C、N、P等营养物质负荷加重、水质逐步恶化、甚至暴发蓝藻水华的极端坏水现象。暴发有蓝藻水华的水体常常伴有藻腥味,并且由于蓝藻细胞能够分泌藻毒素,这不仅会造成养殖虾类品质、品味的降低,还会造成养殖生物疾病频发和直接毒害死亡;并且,由于藻毒素能够在生物体内富集并沿着食物链传递,被人类摄取后,也会在人体富集,引起肝癌、肝坏死等疾病(藻毒素属于肝毒素,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肝脏)。因此,为提升养殖生物的品质和产量、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体环境——尤其是对于营养盐的调控,避免营养负荷过重和蓝藻水华的出现。
我所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承担有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协调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项目,肩负着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养殖环境协调技术创新工作。朱建洪局长自大学毕业分配至斗门工作以来,从普通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再到斗门区海洋渔业局领导岗位,一直专注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是孵化和养殖罗氏沼虾的创始人之一。在罗氏沼虾养殖和技术推广方面,获得了一个个令人羡慕的硕果,先后被评为珠海市农业先进个人、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珠海市“十佳公仆”、全国劳动模范等,并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在其不断努力下,斗门区成为罗氏沼虾养殖和苗种繁育的重要基地。在多年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及养殖模式的创新摸索中,朱局长认为:根据罗氏沼虾的生活习性,在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中种植茜草,能够吸收水体中过多的营养物质、降低营养负荷,并且茜草能够为罗氏沼虾摄食,可以减少饵料的投入,这种“草——虾”相伴种养模式对于池塘水体和底质环境均具有重要改善作用。但是,对于各项指标的量化跟踪监测,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和科学的阐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协调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岗位首席专家赖子尼研究员得知朱建洪局长正在逐步试验性推广“种托茜草养殖罗氏沼虾”模式及遇到的问题后,积极联系并参与到其技术推广工作中。先后多次会同朱建洪局长,前往珠海市斗门区西滘村罗氏沼虾基地,对该基地的若干口种养茜草池塘水体环境、底质生境及虾类生长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求得到科学、准确、有说服力的数据,为“种托茜草养殖罗氏沼虾模式”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贡献力量。
2021年1月6日,新年伊始,珠江所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赖子尼研究员、刘乾甫助理研究员一行来到珠海市斗门区西滘村罗氏沼虾养殖基地,开展“种托茜草养殖罗氏沼虾模式”下池塘的水体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和调控技术指导等工作,在“三农”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图1.珠江所科技人员前往斗门区西滘村罗氏沼虾养殖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图2.种植有茜草的罗氏沼虾养殖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