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池塘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创新团队在牛蛙蝌蚪发育代谢与肠道微生物互作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论文“Gut Microbiota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Bullfrog Tadpoles: A Comparative Study Across Nutritional Stages”发表在《Microorganisms》(JCR Q2,IF = 4.1),研究生王志龙为第一作者,龚望宝研究员和夏耘特聘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2400501)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3B0202040001)等项目的资助。
牛蛙作为重要的经济水产动物,其养殖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蝌蚪培育阶段的成功与否对养殖效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牛蛙蝌蚪为对象,系统探究了其从内源营养期向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过渡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群落动态与宿主脂质代谢特征的变化规律,为优化蝌蚪培育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随着营养期的转换,牛蛙蝌蚪组织中脂肪积累逐渐增加,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如ppar-γ、fas、hsl等)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与此同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相对丰度逐渐升高,且Cetobacterium与宿主脂质代谢指标(如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等)显著正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水体、排泄物和肠道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群落构建过程主要受异质性选择和随机过程驱动。该研究深入揭示了牛蛙蝌蚪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脂质代谢间的潜在关联,为牛蛙养殖中科学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创新性地将蝌蚪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期转变与肠道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宿主代谢变化相结合,为理解水产动物开口摄食阶段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未来,团队将进一步结合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深入解析肠道微生物调控宿主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助力水产养殖绿色高效发展。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microorganisms13051132
